楊漢明
楊漢明,196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天井寨,是巫儺文化第二十三代傳承人,同時也是辰河棕編儺面具非遺技藝傳承人。他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成果斐然,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經歷 編輯本段
楊漢明自幼便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與天賦。10歲時,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傳統棕繩編面具與棕絲鑲嵌畫技藝,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他逐漸掌握了這門古老技藝的精髓,為日后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命運在他23歲時給予了一次沉重打擊。1989年臘月二十四日,家中突發大火,許多珍貴物品毀于一旦。但楊漢明并未被這場災難打倒,他背井離鄉,隨身攜帶從火災中搶救出的儺戲《搭橋戲本》《儺公禮文》《楊氏支譜》、古版手繪地圖等珍貴資料,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此后多年,楊漢明游歷大江南北,一邊打工維持生計,一邊利用閑暇時間潛心學習研究遠古農耕文化。這段漂泊的經歷不僅磨煉了他的意志,更讓他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實踐經驗。
2005年10月10日,楊漢明在洪江市黔陽古城落戶,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2007年,他憑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創辦了洪江市“然翔園民俗博物館”,為傳承和展示民俗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楊漢明并不滿足于國內的文化探索,他將目光投向了世界。2012年2月,他先后前往法國羅浮宮、英國倫敦、意大利等地,深入考察世界文化圖騰。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多國圖騰與中國多地圖騰存在相似性,這一發現讓他對文化交流與傳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13年4月,楊漢明又踏上了前往南非、剛果、日本最原始部落的考察之旅。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校園歷史博物館,他意外見到了中國唐代棕編面具,這一發現讓他倍感振奮,也更加堅定了他傳承和創新棕編技藝的決心。
回國后,楊漢明結合家族收藏資料,潛心研究創造。他通過不懈努力,成功還原出即將遺失的棕編儺面具,并打造出蘊含7800年歷史高廟遺存文化元素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技藝水平,更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2025年9月,在第五屆湖南旅發大會期間,楊漢明向眾人介紹了其制作的棕編、竹雕等系列作品。他明確表示,棕編儺面具非遺不會出售,因為他希望做一個遠古印象的文化項目,讓這門古老技藝在這片土地上發揚光大。
個人成就 編輯本段
40多年來,楊漢明憑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敏銳的洞察力,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明末清初的《巫儺祭本》《祭祀香爐》、綿紙版《儺戲搭橋戲本》、青花堆雕尊、封儺開祖區地圖等。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研究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料。
楊漢明以通讀《巫儺祭本》與《古本山海經圖說》為理論基礎,深入研究字神倉頡、四目神等眾多古神形象。他將理論研究與實踐創作緊密結合,不斷探索創新,為棕編技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會活動 編輯本段
自2007年起,楊漢明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和文化交流。他先后參與央視“藝術人生”、鳳凰衛視“魯豫有約”、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等多個節目和活動,向全國觀眾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他還應邀到湖南師大、懷化學院等高校開展文化交流,為培養新一代文化傳承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的“非遺”傳承工作得到了省市及當地文化部門的充分肯定。
榮譽獎項 編輯本段
2016年,楊漢明憑借棕編面具《御詰雨羲》榮獲第七屆湖南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金獎。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技藝的高度認可,更是對他多年來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所做努力的肯定。
主要作品 編輯本段
《御詰雨羲》:又名“雨神”。該面具設計獨特,嘴像一艘船,寓意著風調雨順;鼻子呈四方形,代表剛正不阿的品質;眼睛為天狼眼,象征著智慧和團隊精神;眉毛為蜈蚣眉,展現出強悍的氣質。這件作品充分體現了楊漢明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新表達。
《三角水犀》:長三米三,其原型來源于《山海經》。楊漢明運用棕繩、鐵絲等材料,花費227天時間精心創作完成。這件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制作技藝,更將古老神話與現代藝術完美結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文化震撼。
相關事件 編輯本段
楊漢明的棕編技藝和作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曾有5位日本游客出價1200萬元,想打包買走他的全部面具,并邀請他去日本傳授棕編技藝。然而,楊漢明婉言拒絕了這一邀請。他認為,棕編技藝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必須在中國得到保護和傳承。在他看來,錢固然重要,但愛國和傳承文化更為重要。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