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遠
孫道遠,外文名:D. Sun,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編輯本段
孫道遠于1995年9月至2000年6月期間,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固體地球物理專業,順利完成學業并取得學士學位。此后,他前往美國深造,于2003年8月至2009年6月,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專注于地球物理學專業的學習,進一步夯實了專業基礎。
工作經歷 編輯本段
博士后研究階段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孫道遠加入華盛頓卡內基學院地球磁場系,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憑借出色的表現獲任“Carnegie Fellow”(卡內基研究員)。在此期間,他全身心投入科研,在地球磁場相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孫道遠轉至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領域,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這段經歷讓他在不同科研環境中拓展了視野,接觸到更廣泛的科研資源和方法。
回國任教與科研突破
2014年8月,孫道遠回到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受聘于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擔任教授一職,開啟了在國內高校的教學與科研生涯。
2025年9月,孫道遠教授與毛竹教授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進展。研究團隊深入分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記錄的火震數據,首次確證火星內部存在一個半徑約600千米的固態內核,并揭示其主要成分構成可能是富含輕元素的結晶鐵鎳合金。該成果以“Seismic Detection of a 600 - km Solid Inner Core in Mars”為題,于北京時間2025年9月3日在《Nature》線上發表,并被選為《Nature》新聞稿內容,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科研成果 編輯本段
孫道遠的科研領域廣泛,主要涵蓋地球深部地震學結構成像、地震波傳播理論和計算、其他行星及月球內部結構等方面。在這些領域,他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如海底層狀介質中滑行波等傳播理論研究、海底層狀介質中地震波傳播理論研究、噪聲互相關函數與地震數據中面波信號的對比分析等,為相關領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論文發表 編輯本段
2016年,孫道遠的論文《Major disruption of D'' beneath Alaska》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Solid Earth》上發表,展示了他在地球物理研究方面的深入見解。
2018年,其論文《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ost - spinel and post - garnet phase - transitions on mantle plume dynamics》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發表,進一步體現了他在地球動力學領域的科研實力。
學術交流 編輯本段
2017年5月,孫道遠應地球勘探與信息技術學院地球勘探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地球物理學院邀請,前往該校訪問并做學術報告。通過此次交流,他與其他科研人員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人才培養 編輯本段
孫道遠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擔任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他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致力于培養優秀的地球物理學人才,為該領域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